位于云南腾冲县城西南方,有一座历史悠久且意义非凡的烈士陵园。它不仅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烈士纪念地之一,而且是滇缅战区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、最具象征意义的抗战烈士陵园,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。这座纪念园就是滇西抗战纪念馆——腾冲国殇墓园。
在这里,埋葬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8000多位英勇战士。墓园内共有3346块小石碑,它们代表着在最后一场攻坚战中牺牲的3000名战士。即便这些英魂长眠地下,墓碑依然排列得如同战时阵列,仿佛他们随时准备为国家再次冲锋。
墓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地方,除了烈士们的墓碑,还有一个特殊的墓穴,位于国殇墓园的最低洼处。这里埋葬的,正是战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几个高级军官。墓穴呈圆形,内藏三具尸体,分别是第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、代理联队长太田正文大尉和桑弘大尉。尸体以反绑跪姿的形式埋葬,面朝着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碑。墓前有一块长方形石碑,上面刻着“倭塚”二字,书法出自李根源之手。
展开剩余82%1944年5月11日晚,在怒江东岸,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霍揆章总司令的指挥下,开始了秘密的渡江行动。大军在夜幕的掩护下,悄然渡过怒江。仅用十个小时,远征军便成功渡江,为后续支援驻印军和盟军在缅北的作战做出了重要准备。这一行动为滇西反攻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远征军抵达怒江西岸后,迅速展开攻势,目标是高黎贡山的多个日军要塞。高黎贡山地势险要,日军防线严密,且防卫工事大多修筑在海拔3200米的高处,易守难攻。尽管5月是多雨季节,且远征军因缺乏物资和装备,战斗异常艰苦,但远征军依然顽强拼搏,克服了种种困难。在民众的支持下,经过41天的顽强战斗,终于攻占了全部高地。此战役中,远征军与日军血战40余次,歼敌1000余人。
高黎贡山之战的胜利仅是开始。6月27日,远征军发起了对腾冲城郊日军据点的猛烈攻势,迅速扫清外围敌军。在8月2日,远征军的第五十四军从县城四面八方进攻,标志着腾冲最后一战的正式开启。
腾冲古城的地势本就较高,且日军早已在城内外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。战斗初期,远征军进展缓慢,因此决定请求盟军的空中支援,进行轰炸。空袭之后,远征军突破了城墙的缺口,从南至北、从西至东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。《腾冲国殇墓园建设始末》一文中记载了第五十四军方诚团长的战记,“我们进攻的过程中,许多民众成群结队地围观,好像在看一场戏,士气异常高昂。”
在民众的支持下,远征军与日军展开了长达44个日夜的激烈战斗,最终在9月14日迎来了腾冲的光复。这场战役无比惨烈,大小战斗多达80余次,历时超过四个月。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战斗中牺牲的军人接近一万,其中包括493名军官。而腾冲的军民和战士的牺牲者也有6400人。然而,所有这些牺牲换来了边陲重镇的光复,也为修建烈士陵园提供了动力。
腾冲光复后,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决定修建烈士陵园,以纪念牺牲的英魂。1944年11月16日,“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”正式成立,开始了陵园的建设。墓园选址在腾冲县城西南的小团坡,这是曾经战士们浴血奋战过的地方。
陵园的整体设计参照了中山陵的布局,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“国殇”一词命名墓园,寓意着“为国牺牲的忠烈将永垂不朽”。尽管战后腾冲物资匮乏,修建陵园的资金依然通过社会捐赠和没收敌伪逆产等方式筹集,最终共计筹得7500万元。
1945年1月15日,国殇墓园正式破土动工,奠基仪式于上午九点整举行。经过近半年的建设,墓园基本完成,并决定在同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举行落成仪式和公祭大会。这一活动盛大而庄重,参与者涵盖了各界人士,展示了腾冲人民对先烈的深厚敬意。
公祭大会当天,墓园内的烈士墓碑前摆满了花圈、祭文和挽词。李根源亲自提出,将9月14日定为“重光节”,每年这一天,腾冲全县的百姓都会献上菊花以示纪念。自此,国殇墓园向社会开放,成为了纪念抗战烈士的重要场所。
墓园内,除了众多烈士墓碑外,还有一座“倭塚”。这是专门为埋葬战败日军高级军官而建的。墓内三具尸体均以反绑跪姿呈现,面朝中国烈士的墓碑。墓前的石碑上,李根源书写的“倭塚”二字,象征着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上。尽管一些日本学者和机构对这一墓穴提出抗议,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,但这块“倭塚”却时刻提醒着我们,侵略必定遭到失败,历史永不忘记。
国殇墓园如今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每年,来自社会各界的祭奠活动络绎不绝。无论是台港澳的访客,还是海内外的民众,都纷纷前来缅怀远征军的英勇事迹,感恩他们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巨大牺牲。
腾冲国殇墓园通过丰富的展览,向世人展示了那段历史的惨烈。每一件实物、每一张照片,都在讲述着远征军为抗击侵略所做的英勇斗争。今天,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时,更应铭记历史,牢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