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刚刚平定,靠着民间起义夺得天下的刘邦,自然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协助他夺取天下的功臣。然而,如何奖赏他们,如何处罚,却让刘邦颇感为难,心中难以抉择。
无奈之下,刘邦只得请来了他的谋士张良出谋划策。张良果然不愧是智囊人物,他淡淡一句“恨谁先奖谁”,立刻让刘邦豁然开朗。张良为何如此说道?其中深意值得细细品味。
刘邦能够得天下,并非靠他一人之力,而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愿意追随。作为第一个挺身反抗秦朝暴政的人,刘邦起义时,必须迅速壮大队伍。在这支队伍中,有能臣贤士,也难免夹杂异心之人。刘邦正处用人当时,难以一一辨别真假,自然不会过于计较其中的杂质。
展开剩余77%在这其中,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异心者名叫雍齿。刘邦和他相识多年。刘邦出身沛县,身份低微,算得上小混混;而雍齿则出身高贵,是个权贵阶层,素来不屑于关注底层百姓的疾苦。如果不是刘邦起义,他恐怕根本不会把刘邦放在眼里。
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,雍齿对刘邦从未多看一眼,心中充满轻视。然而,当刘邦揭竿而起,地位一变,他的想法也随之改变。雍齿心中暗存小算盘:若刘邦真的成功称霸天下,他作为早期的“股东”,自然能分得一杯羹;若刘邦失败,撇清关系自己脱身也无妨。这样一想,百利无一害,便笑嘻嘻地表态愿意协助刘邦。
雍齿或许不明白刘邦的真正气度,刘邦却对雍齿的心思了如指掌。眼见正是用人之际,刘邦虽有所顾虑,仍勉强同意,并将丰邑交由雍齿管理。表面上雍齿成了小头目,然而他并无真才实学,坐镇此地无甚作为,反而心怀不轨,频频做白日梦。
既然跟随刘邦,理应兢兢业业尽责,然而雍齿却心生嫉妒,老想着凭什么刘邦能做领袖,而自己不能?他对刘邦毫无忠诚,暗地里骂声连连,等待机会被人引诱。
果然,机会来了。魏国将军周市找上门来,明言刘邦不可靠,劝雍齿投靠魏国,承诺会给予丰厚待遇和官职。
雍齿一听,觉得有理:刘邦不过是个草根起义头目,没什么真正的名气和底蕴,随时可能倒台。相比之下,投靠魏国,既稳妥又能衣食无忧,何乐而不为?
于是,雍齿背叛刘邦,丰邑轻易落入魏国手中。刘邦既气愤又无奈,内心甚至想亲手处置雍齿。然而事情并未结束,雍齿在魏国并不真心,见好就收,又转向项羽,最终辗转回到刘邦麾下。
刘邦虽对雍齿恨之入骨,却也不能杀了他。若此举被其他同乡知晓,恐怕无人敢继续追随自己,天下大业难成。因此,他只能将雍齿留下。
局势渐明,雍齿开始明哲保身,积极卖力冲锋陷阵,在刘邦面前表现得劳苦功高,试图以此掩盖昔日的背叛。
这正是张良所料。天下已定,像雍齿这类曾经作恶的人最怕被刘邦清算,心中忐忑,甚至萌生逃跑念头。张良“恨谁先奖谁”的计策,便是为安抚这些人,给他们一剂强心针,公开承诺:“过去的都过去了,不会加害于你们。”
实际上,这一策略旨在稳固刘邦政权。毕竟刘邦得天下来自民间起义,若朝中有人因为恐惧被处死而反目成仇,其地位便岌岌可危。
没有人愿意刚登帝位就去打击曾经的战友,这既无利于国家,也无益于百姓。于是,刘邦当众封赏了雍齿。
张良的高明计谋,加上刘邦的明智奖赏,使刚起步的汉朝一步步走向稳定,为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,最终走向辉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